有樣學樣
並肩同行,是我跟阿泥最常跑步的陣形,視野遼闊,聊天打屁也方便。只有在遇到單行道時,我才會加速,在前方成一路縱隊前進。 「換妳跑前面。」 「為什麼?」 「破紀錄噁男」 「在說什麼東西啊?!」嘴巴咕噥,阿泥還是跑到我的前頭。 緊跟在後,看著馬尾上下跳動,忽然有點明白那傢伙當時在想些什麼,原來就是這種感受,心跳加速,喘不過氣,連手錶的配速都在顫抖。 就這樣繞了一圈又一圈,阿泥回頭說:「我破了兩年的 5
並肩同行,是我跟阿泥最常跑步的陣形,視野遼闊,聊天打屁也方便。只有在遇到單行道時,我才會加速,在前方成一路縱隊前進。 「換妳跑前面。」 「為什麼?」 「破紀錄噁男」 「在說什麼東西啊?!」嘴巴咕噥,阿泥還是跑到我的前頭。 緊跟在後,看著馬尾上下跳動,忽然有點明白那傢伙當時在想些什麼,原來就是這種感受,心跳加速,喘不過氣,連手錶的配速都在顫抖。 就這樣繞了一圈又一圈,阿泥回頭說:「我破了兩年的 5
翻了紀錄,上次重訓已經是一個多月前,身體恢復差不多,久違的硬舉,重新開始。 循序漸進,切莫操之過急反而傷身,那就跟隨阿泥的步伐。 「妳一組幾下啊?」「十下。」 翻了紀錄,我之前是八下。 不傷身傷心
第一次來到大竹六股埤塘生態公園,些微起伏,護欄方便放置水瓶,沿著繞一圈的距離,又有「900 湖」之稱。 起跑前湧哥說:「今天慢跑 25 圈。」比起昨天,氣溫又降了六度,即便沒遮蔭,但陰天跑起來還算舒服,大夥邊跑邊聊天。 話題漸漸聊到課表,說好的配速,只有超速。跑者無真言,跑到真無言。「哈哈,就像昨天這樣」我忍不住吐槽。 靜默。 沒人說話,不聊天了。 等速變成等加速度… 氣氛緊繃,從體力的活動,忽然
「上周剛比賽完,今天秒數會比平常慢一點。」 「回程是上坡,時間大概會多三秒。」 「差不多了,我跑不起來了。」 無語的我,思考著今天是什麼日子,茅塞頓開! 是愚人節與清明節中間啊!!
住院第四天,隔壁床的老先生候補到醫院看護,因此換了位大姊來照顧,病房也終於恢復應有的寧靜。 新來的大姊總是揹著背包,整個人神采奕奕,精神抖擻的樣子,我發現她用餐時都走樓梯而不搭電梯,而我們是在 22 樓… 一攀談不得了,原來是山岳之友,而且短短六年就完成百岳,身手矯健。 前陣子,疫情緊張,擔心來醫院有傳染風險,於是她給自己放個大假,就去環島走走。對,就是用走的!走了四分之一的時候,有朋友一起來
「恢復狀況很好,你有常用洗鼻器清潔嗎?」「沒有欸,因為不是很好用。」「那還滿乾淨的。」「上次獲准可以跑步之後,我就每天跑,跑完就能擤出黃鼻涕,夾帶結痂的小血塊。」「我要記下來,以後叫我的病人多跑步復健!」 漸漸回到正軌,三月份休息日共 16 天,其中外頭慢跑 113 km,跑步機 119 km ,合計 232 km!!!
事前網路爬了不少心得文,分享術後的恢復期,不約而同都提到:「開完刀的隔一天麻藥當然全退了,此時疼痛感開始明顯增加」「隔天晚上之後吃東西,我知道甚麼是地獄了!」 護理師衛教:「第一天先喝水,不疼痛的話,第二天以流質食物為主:豆花、牛奶、布丁。」 我覺得還好,疼痛指數大概 1~2 分,吞嚥口水時會增加到 3 分,開刀當晚就能喝水,只是卡卡的,所以早餐就… 直接吃冬粉。 或許這就是,別人術後一週體重掉了
點滴裡的止痛藥很有效,沒什麼痛感,但鼻子和喉嚨,被不斷湧出的分泌物灌滿,吞到都快飽了。 再次渾渾噩噩中醒來。 索性拿起耳機繼續聽 podcast - 岳來岳快樂。這集來賓是呂果果,台灣少數能夠無氧攀登 8000 公尺以上的登山家,分享在這死亡地帶,氧氣只剩平地的 35%,舉步維艱感覺就好像是「喝酒喝到七分醉,然後再搖頭晃腦跑操場。」 難怪爬聖母峰的人,超過九成以上都需要氧氣瓶的輔助。 我也戴著呼
意志力無法控制肌肉,忍不住直發抖,躺在狹窄的手術床上,覺得自己好像處在 «輝耀之山» 的場景,開刀前一晚,所閱讀的絕壁長征。 兩名少年攀登強卡邦峰,在近乎垂直的西壁上,懸掛吊床露宿, 6000 公尺的高拔,刮著雪吹著冷風,捲縮在鑿出的狹小平台上。 前陣子的高強肚完全無效… 區區開刀房的冷氣,全面潰堤,護理人員憐憫的幫我加了兩條毛毯。「不用進行講解,直接麻醉。」來自外線的電話,得以讓我解脫,麻醉醫
昨天的文章受到超乎預期的關注,那我就繼續寫下去,讓各位茶餘飯後加減看,順便解答「改管」「進氣量加大」,是在說什麼跑步秘訣,這故事要從去年說起。 去年六月,到林口長庚睡眠中心,躺了一晚。 評估報告顯示,雷聲索耳本人,除了鼾聲震耳欲聾,更是嚴重呼吸中止症患者,長期下來有慢性病的風險,進一步可參考 «睡睡平安», «為什麼要睡覺», «愈睡愈成功», «睡眠腦科學» 等書籍。 根據我的狀況,專業的 #